閩粵贛邊區(qū)33個縣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大本營。這里山連山,山迭山,山外有山,山上有山,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,延伸到遠(yuǎn)方。到處是茂密的樹林,幽深的河谷。在崎嶇曲折的羊腸小道上走上一整天,也難得遇見幾個人。為此,在萬山叢中,善良的客家人修建了星星點(diǎn)點(diǎn)的茶亭,供人放肩喝涼茶。正所謂:一重山,一叢人(方言讀寧),條條道路有茶亭,涼茶傳遞客家情。
涼茶是客家人適應(yīng)本地氣候與水土特性,用中草藥熬制的一種多功能飲料。在閩粵贛客家人眼里,茶的范圍很廣,可充當(dāng)茶葉的品種很多, 除了真正的茶樹嫩葉外,許多野生植物的花、莖、根均可為茶,如稻花山、車前草、魚腥草、淡竹葉、七葉一枝花等。它們功效神奇:稻花山清肝散郁,車前草止瀉鎮(zhèn)咳,魚腥草清熱解毒,淡竹葉清熱利尿,七葉一枝花敗毒抗癌。在端午節(jié)前后把它們采回家,一一清洗,分類炮制,常年備用。涼茶的飲用隨著季節(jié)氣候的變化而變化,如夏季濕熱,就用金銀花、稻花山、茵陳等。其制作也簡便,洗凈加適量水,用文火煎煮即成。
來茶亭喝茶的人主要是中下層勞動人民, 特別是以賣勞力為生的下層百姓, 他們喝茶不是為了品茶,而是為了消暑解渴,因此茶亭里盛茶的器具都是可以容納幾十斤茶水的大木桶或大瓦缸。舀茶的器具則因地制宜,有老松木挖制而成的木勺,有毛竹制成的帶柄的竹筒,有曬干的老瓠子對鋸為兩半去瓤而制成的瓠勺。喝茶的器具一般用大粗瓷碗或竹筒碗、木頭碗。在烈日下趕路的客家漢子們,跋山涉水,車馬勞頓,遠(yuǎn)遠(yuǎn)看到美麗的茶亭,不禁加快了腳步。進(jìn)入涼爽的茶亭,擱下沉重的行李,坐在冰涼的石凳上,用掛在脖子上的圍巾擦把汗,歇腳放肩,透氣納涼。喝碗涼茶,濃濃的草藥香,清純的山野氣息撲鼻而來,苦中有涼,涼中清口,令人頓覺神清氣爽。
酷夏,除了茶亭必備價廉、便利、靈驗的涼茶,它也是客家人家家戶戶必備的飲料。
生活在山區(qū)的客家人地最廣, 大山長谷, 荒翳險阻。飲食取給, 不憂凍餒, 亦鮮有千金之家。山區(qū)經(jīng)濟(jì)相對落后,所以他們不敢企求奢華,只能一代一代地保持著古樸、節(jié)儉的傳統(tǒng)。山外茶膏、茶芽流行,但這些制作考究、價格昂貴的富貴茶,客家人是難以享用的。惟有涼茶, 可以自采自制,價廉物美,實用靈驗。此外,閩粵贛邊區(qū)自古以來就是險遠(yuǎn)服荒之地,瘴癘橫行,一三月青草瘴,五六月黃牙瘴,九十月新禾瘴,立冬以后, 寒氣漸肅, 嵐霧始衰,瘴癘才漸消。在這一年時間半年瘴的惡劣自然環(huán)境下,客家人要生存,自然要采取各種保健措施,而客家人在長期的實踐中認(rèn)識到,中草藥泡制的涼茶有清熱解暑、提神祛病、健脾養(yǎng)胃等多種保健養(yǎng)生功能。因此,美麗清香的涼茶備受客家人喜愛。
取之于山野的客家涼茶,是中華茶文化中一枝獨(dú)秀的奇葩,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。如今,精心加工包裝的客家涼茶已走向賓館酒樓了。天熱了,喝一碗客家涼茶吧!既可清涼度夏,又能感受到古樸節(jié)儉、善良美好的客家茶文化。